郝劭文女儿被霸凌事件,留意告家长书的这6句话
近日,威雅实验学校通报了“郝劭文女儿被霸凌事件”的说明。
这起事件官方认定为同学间的游戏冲突,而不是校园霸凌/欺凌行为,整个过程的处理和各方反应引发了舆论的再次讨论。
仅从《关于我校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所谓“校园霸凌事件”的告家长书》的内容看,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学校方:
没有及时处理家长的问题,说明应急预案不完善,导致问题持续恶化。
“由于个别学校代表在当时的沟通方式和方法不到位且不够共情,激化了家长和学校对立的情绪。”
双方沟通不畅,导致家长信任危机,家长情绪激化,进一步加剧了矛盾。不信任的关系,让问题的解决增加了不少难度。
“我们都对此事件中受到影响和关注的孩子和家庭真诚致歉,他们不应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承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议论。”
“在整个事件中,我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始终坚持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心理健康,特别是那些直接卷入此次舆论风波的孩子们。”
防止和降低二次伤害,是处理校园事件的核心原则,也是保护孩子的必要选择。
舆论有两面性,即可以督促事件的处理,又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新问题。过多的舆论关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隐私,都是不必要的困恼。
郝劭文方:
由于不知道事情全貌,不知其女儿说了什么,感受是什么,我们从告家长书来看,其在处理期间有很多的情绪和诉求。
“尽管我校和各级政府部门多次尝试协商,涉事家长依然于2024年1月17日至18日期间在微博和小红书等平台上持续发布有关此事件的相关片面信息,不断地扩大舆情,并且反复要求学校在公开渠道正式致歉回应。”
先入为主判断为“霸凌”,这个标签对涉事的双方孩子都是不小的心理暗示。
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通过社交媒体这种公开的方式引发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会导致信息的失实传播和恶意的解读。比如强势,施压,网红就了不起......一些负面词语,女儿因为事件受到过多的关注和讨论,对女儿的成长是不小的影响。
事件判定:
正常冲突和欺凌的区别体现在双方是否存在权力不平等,伤害的主观性,心里的感受,一次还是多次。
“B同学因为自己在课间游戏过程中游戏方式不妥并打到A同学的脸,向A同学进行了道歉,A同学也接受了B同学的道歉。”
“调查组认为,学生B同学主观上不存在蓄意或恶意,未认定该事件为霸凌行为。”
虽然A同学接受了B同学的道歉,但我们并不知道A同学的感受和心理状态,是否对其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学生主观意图的判断要体现专业性,要综合分析各类证据,各方陈述,了解在学校过往的表现,才能做出客观的定论。告知调查组的成员背景,会让大家更相信其专业性。